古磚瓦是一種用黃黏土制成的土坯,經干燥后,在磚窯高溫下燒制而成的建筑材料。古時的磚瓦比較大,且笨重,磚一般用于砌筑墻體、墓穴等,瓦則作鋪蓋屋頂防雨雪的材料。幾千年來,古磚瓦作為最大宗、應用最廣泛的建筑材料,它對我國的歷史發展、社會進步以及人類生活的改善,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。
如今,蘭溪古磚瓦制作技藝已列為蘭溪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蘭溪女埠古瓦廠廠長溫正忠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。
古磚瓦制作技藝歷史悠久
我國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,建筑磚瓦就開始出現了。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重要進步。在古代,磚頭瓦塊也并非是廉價的建材,能用磚瓦蓋房的一般都是權貴或有錢人家,貧民百姓大多只能蓋土坯房。而皇家所用的磚瓦,更是質地精良、紋飾美觀、身價不菲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“秦磚漢瓦”,以及后來出現的磚瓦雕刻制品。
在秦漢時期,磚已較多地用于建筑。在秦都咸陽遺址中發現的磚,質地堅硬,顏色為青灰,制法一般為模壓成型,并模印有紋飾。發展到唐代時,磚較普遍用來鋪地,有的在磚上印有紋飾,被稱之為畫像磚。這種畫像磚雖然燒制過程比較復雜,但是雕刻藝人用他們的巧手匠心,運用平雕、浮雕、透雕和圓雕的表現技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呈現出來。在建筑中門樓、影壁、墀頭、瓦當、脊獸、磚塔、牌坊的磚雕中,通過人物、山水、花鳥、走獸、吉祥符號、文字、幾何圖案、戲文故事、民俗風情、民間傳說等內容,表達了人們對吉祥幸福、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。
到了宋代,磚石建筑有了很大發展;到了明清,民間使用磚瓦蓋房已很普遍,直到上世紀中葉,民間建筑仍大量地采用開磚和小黑瓦覆蓋。
溫正忠:堅守古磚瓦制作技藝幾十年
蘭溪古磚瓦制作技藝,以女埠古磚瓦制作技藝最具代表性。蘭溪女埠是一個歷史悠久、文化積淀深厚的江南水鄉古鎮,由于水陸交通便捷,古商埠繁榮,商賈置田買地,蓋房建庭院,磚瓦需求量大,因而磚瓦制作行業應運而生。
據史料記載,明洪武廿六年(1393),因官府需建官用場地設施,女埠本土出現了多處磚瓦窯。其中,江邊的留芝墊背磚瓦窯,名聲最大。只因當地留芝墊背的黃黏土土質最好、最細、最有韌性,燒制成的磚瓦質量最好。
燒制磚瓦是一項辛苦而且專業性很強的工作,工匠將幾萬塊干燥的磚瓦坯運進磚窯,并按先垛磚,后放瓦的順序垛好。堆垛時須掌握平衡,俗稱“疊窯”。這一技術性很高,否則容易倒塌或造成磚瓦變型,俗稱“倒灶”。過去燒窯時,點火后,兩人晝夜不停用松枝燃燒,每天約需燒二十擔柴,這樣持續燒六晝夜,若遇雨天則需多燒一天。燒窯時,全憑窯工實踐經驗,目測掌握。當窯里通紅,溫度達1200攝氏度,則用磚泥封閉燒窯口和出煙孔,在窯頂筑水槽中注水,加速窯內冷卻,使之產生水蒸氣,滲入窯內使磚瓦悶成青黑色,約十天后方可打開磚窯,取出燒制好的磚瓦,俗稱“出窯”。
留芝墊背的磚瓦窯歷經滄桑,依然存續。留芝墊背磚瓦窯就是如今女埠古瓦廠的前身。
女埠古瓦廠廠長溫正忠今年59歲,他也是蘭溪古磚瓦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。上世紀80年代,溫正忠為了養家糊口,拜師學藝,承建了女埠古瓦廠,迄今已有三十余年。女埠古瓦廠有兩個磚窯,一批批古磚瓦從這里生產出來,銷往全國各地的名勝景點。溫正忠制作的磚瓦具有江南地域特色,適用于古建修復和仿古民居的建造。
溫正忠介紹說,女埠古磚瓦制作主要分為四個大類:古瓦、古磚、翹角、配件。其中古瓦類包括小青瓦、筒瓦、平頭瓦、古花瓦、勾頭瓦、滴水瓦、板瓦等。古磚類包括線磚、條磚、九五青磚、拱磚、方磚、城墻磚、裝飾磚、望磚等。翹角類包括馬頭、三星翹角、馬腿翹角等。配件類有動物磚雕、山水磚雕、人物磚雕等。
溫正忠說,現今,民間制作磚瓦漸漸被機械所取代。子女因嫌燒磚瓦辛苦而另謀他業,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古磚瓦制作技藝能有人傳承下去。